镌刻在忻州大地上的精神丰碑——历久弥新的忻州抗战文化综述
爱国主义是抗战文化的核心。国难当头,爱国须抗日,抗日即爱国。从日寇侵华的初期,到侵入忻州本土之后最艰难困苦的日子,忻州文化人或笔耕不辍留存文化火种,或坚守气节拒与敌伪同流,或投笔从戎抵御侵略,展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不屈的浩然正气。
爱国主义是抗战文化的核心。国难当头,爱国须抗日,抗日即爱国。从日寇侵华的初期,到侵入忻州本土之后最艰难困苦的日子,忻州文化人或笔耕不辍留存文化火种,或坚守气节拒与敌伪同流,或投笔从戎抵御侵略,展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不屈的浩然正气。
山西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源远流长这片土地上不仅有渔牧农桑金戈铁马驼铃晋商更浸润着崇文重教的文化基因播撒治学的火种“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国语·晋语》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礼敬师长的传统便已在这片土地上确立“博学而笃志
忻县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上产生过灿烂的文化,如“八音文化”、“摔跤文化”、“寺庙文化”等等,故有“文济九原、雅出秀容”之美誉。直到抗战时期,由于忻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境内又有北同蒲铁路通过;还是民国时期山西督军阎锡山老家定襄河边的紧临之地。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8月22日,娄底市中心城区一小区,今年104岁的抗战老兵周富国坐在家中,再次唱起抗战歌曲《松花江上》,声音洪亮。激昂的歌声,将老兵的思绪带到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岁月长河中,许多建筑承载着一方水土的文化记忆,忻州古城的秀容书院便是其中的典范。它植根于一千年前的忻州儒学,现存书院碑记记载:“忻州至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无书院。忻州牧鲁公,倡捐四千金,始立此书院。”“将余金发交典行,量取薄息,以资永图。”“每年山长束脩
山西的地形地貌堪称易守难攻的典范,它处在太行山与黄河之间,北侧有长城与内蒙古高原进行分割,而向南则通过地理高差俯视中原,在其中部是由汾河、滹沱河、桑干河等河流冲刷出的连片盆地,是山西省内的粮食主产区所在。